蛋鴨產業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肉鴨產業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其他相關資訊


1.菜鴨

菜鴨羽毛產色變異很大,有全黑至全白者,亦有黑白相間者,依目前常見的二種主要用途可分為褐色菜鴨和白色菜鴨。

(1)、褐色菜鴨

褐色菜鴨在我國很早即行馴化,分布在華南各省,早年自華南移居台灣的先民,即將此鴨帶入,其主要用途供做蛋鴨。公鴨(圖1)頭項部暗綠色(頸中部有無白色項圈則不一),背部灰褐色,前胸呈葡萄栗色,腹部為灰色,主翼羽為紫綠色至暗藍色,尾部有性捲羽,喙黃綠色,腳橙黃。母鴨(圖2)全身淡褐色,頭項部羽毛不呈暗綠色,腳橙黃。在民間以產地的不同又分為:體型較大的宜蘭種,早熟及體小的屏東種,介於兩者之間的大林種。目前本省現有的褐色菜鴨則以屏東種為主。菜鴨因羽毛之羽柄中央有黑色條紋,即所謂的「蟲樣斑紋」,但因近年來一般鴨農均認為淡褐色者(即所謂的「清粉仔」)產蛋率較佳,因此目前之褐色菜鴨中顏色較淡,蟲樣斑紋亦較不明顯。褐色菜鴨體型小,產蛋多,蛋重佔體重比率高,且蛋殼堅固,不但為食蛋的重要來源之一,且為加工蛋(鹹蛋、皮蛋)之主要來源。本省鴨農一般習慣於春季或秋季繁殖小鴨,因此亦有「春鴨」、「秋鴨」之分。褐色菜鴨在孵化後約120天開始產蛋,成熟體重在1.3-1.4公斤,蛋重65-68公克,年產蛋率80%,產蛋期間平均採食量150-155公克。

目前本省褐色菜鴨群中產青殼蛋者約65%,因蛋殼顏色與產蛋性能間並無直接的關係存在,因此一般鴨農並未在意白殼蛋或青殼蛋之問題,唯近年來民間對青殼蛋有特殊的偏好,為因應市場需求,宜蘭分所選育有青殼蛋品系,提供生產青殼鴨蛋之母雛,以滿足特殊之市場所需。


(2)、白色菜鴨

在早期土番鴨之生產是以褐色母菜鴨與公番鴨交配,生產黑色羽毛之土番鴨。為減少影響屠體美觀之黑色針羽,改進屠體品質,並提高羽毛價值,宜蘭分所於國55年開始,在農復會(行政院農委會之前身機構)與農林廳之輔導下,在長期的嚴格選拔、分離與固定後,白色菜鴨之體型和各種性狀即行固定,並於民國74年經農林廳新品種命名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,正式命名為宜蘭白鴨-台畜一號。公鴨(圖3)除尾部有性捲羽外,和母鴨(圖4)相似,羽毛均為純白色,喙及腳脛均為橙黃色,母鴨產蛋期間喙及腳脛均會有黑色斑點出現,尤其以高產蛋者黑色斑點出現更多。白色菜鴨稍重於褐色菜鴨(1.4-1.5公斤),初產日齡與褐色菜鴨相近,產蛋率則較褐色菜鴨略遜(年產蛋率75%)。民間對白色菜鴨視為稀有珍品,俗稱「香鴨」,在某些地方性的偏方還具有治病的傳說。本省飼養之白色菜鴨主要做為生產土番母系-白色改鴨。

error: 內容已受保護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